楼主: xyd678
13920 11

[经济学方法论] 推荐3篇 固定成本与沉没成本关系的文章 [推广有奖]

  • 6关注
  • 1粉丝

讲师

2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806 个
通用积分
0.0001
学术水平
1 点
热心指数
5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105 点
帖子
248
精华
0
在线时间
66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22
最后登录
2015-9-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固定成本与沉没成本关系总是有些模糊不清,最近看到3篇好文,供大家讨论。字数限制,多发几次吧



                                  1再论固定成本与沉没成本
                                          兰
                                  经济资料译丛2003年第3

                                                         
原载《 经济教育杂志 2001年春季号

                                       引言
“众所周知,在长期中不存在固定成本”(Hall and Ueberman1982192),或许人们会期望一个认真的微观经济学的学生理解这句话常识的常识性。不幸的是,“长期中不存在固定成本”这一陈述无论怎样理解都是意义含馄不清的,甚至可以说是个令人费解的神话。事实上,当我们将固定成本定义为“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时(Mankiw1998271,这是一个常用的固定成本定义)。“长期中不存在固定成本”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在本文中,我们试图去解释为什么这句话是错误的,并且去弄清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之间的差异。我们提出以下问题:是否存在长期中的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应该如何定义固定成本?

到底是否存在长期固定成本?所有的经济学家或者商业界人士或许都相信:不论是从长期的生产计划还是短期生产计划的角度来考虑,总会有一些生产要素,其使用数量不随生产规模而异。例如,为了能够合法营业,一家饭馆每年都必须缴纳特许经营费。这种年度特许经营费不随本年度饭馆的就餐人数而变化;显然它一种固定成本。假定一个企业主计划来年新开一家餐馆,目前该餐馆尚未购买任何设备,支付任何费用或者签订任何合同。于是,企业主面临的是一个长期决策间题,而来年将支付的特许经营费就是一种长期固定成本。显然,如果固定成本是不随产量而变化的成本,长期固定成本随处可见。“长期中不存在固定成本”这种不清晰、不正确的说法在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课堂上流传下来,目前已经到了不得不做出澄清和修正的时候了。
                                  统一固定成本的定义
在现在流行的徽观经济学教科书中对固定成本有两种不同的定义。一种将固定成本定义为不随产量而变化的成本,另一种将固定成本看作沉没成本的同义词,即不可逆转的交付且无法回收的成本。例如,Varian(1999353)将固定成本定义为:“不随产量而变化的成本,特别是,不管企业是否生产都必须支付的成本”。当固定成本的解释在两种不同的定义之间来回转换时,很容易得出长期中没有固定成本的错误说法。

在经济学中,长期意味着一段期限足够长的时期,在此期间内所有的活动都能重新调整,或者说不存在不可逆转的支付。从长期和沉没成本的定义中可以看出,长期中是没有沉没成本的。

也许是因为存在两种对固定成本的常用定义,不同教材中存在的信息外部性导致相当多的教材本身对固定成本的定义自相矛盾。我们认为这种不一致造成了经济学教学中的两个问题。明确说来,第一个问题是指“长期中不存在固定成本”这一种神话。这是错误的,这种错误是由以下两个推进过程所完成的:在第一个推理过程中,某位教科书作者在做“长期中不存在固定成本”的表述时,他正确地注意到“长期中不存在沉没成本”,但是却在第二个推理过程中。他又忘了他说的“固定成本已经指代“沉没成本”了,将“固定成本”前后矛盾地(又)解释为“与产量无关的成本”。这样“长期中不存在固定成本”这一陈述就属逻辑不真。正是对固定成本的定义的前后不一致使“长期中不存在固定成本”成为神话。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第二个间题是更加普遍的间题当第一次接触到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这两个概念时,许多学生都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感到迷惑不解。越来越多的教材使用好多页的篇幅来澄清二者的区别。从逻辑上说,如果沉没成本与固定成本被看作同义词,要想成功地解释二者的区别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实上,当一本教科书的作者按沉没成本的定义来定义固定成本时,那么,在他想说清两种成本差异的章节里,他总是在暗中用与先前定义不同的未重新解释固定成本的概念。或多或少,这样的探讨不仅没有澄清二者的区别,反而制造了更多的混乱!我们将在后文中重新阐释这一问题。

鉴于沉没成本的概念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已经得到良好的理解和一致的定义,为了便于经济学的教学,我们试图给出固定成本的统一定义。我们对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沉没成本和可回收成本给出如下定义:固定成本是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可变成本是随产量而异的成本;沉没成本是已经不可逆转的交付而且无可挽回的成本,可回收成本是尚未交付或者可以回收的成本。
                 所有的沉没成本都是固定成本,但并非所有固定成本都是沉没成本
在上述定义中,可变成本、可回收成本、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沉没成本对可回收成本、固定成本对可变成本是从两种角度对总成本的分类。如果成本在某一个时点上被不可逆转的交付,在随后的一段时期中,它是沉没的;如果它在某一个时点上不是不可逆转的交付,在随后的一段时期中,它就是可回收的。因此沉没成本和可回收成本是与时期和时间选择相关的动态概念。另一方面,如果某一成本与产量无关,它就是固定资本。如果某一成本随着产出规模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它就是可变成本。因此固定和可变成本是与技术和法律体系相关的概念。然而,人们通常在某一个具体的时段中生产某一产量的条件下,在某一时点做出成本最小化决策。

我们可以通过依次询间如下的两个间题来区分总成立:
间题1:是否在相关的时段中,该成本目前已经不可逆转的交付?
是,这是一种沉没成本。(当成本被不可逆转的交付时,企业将之看作固定成本还是可变成本都无所谓)
,这是一种可回收的成本,于是我们接着问下一个问题。
问题2:该成本在一定的时期内是否随着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否一它是(可回收的)固定成本。
~它是可变成本(当然可回收)
对这两个间题的回答就可以确定某一成本是沉没成本还是可回收成本;如果它是可回收成本的话,还可以进一步确定它是固定成本还是可变成本。(接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固定成本 沉没成本 Mankiw varian 微观经济学 经济学 文章 成本 杂志 资料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收起 理由
309 + 1 精彩帖子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1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xyd678 发表于 2009-9-21 00:16:0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接上)
在长期中没有沉没成本。这是因为长期中所有的要素投入都是可以回收的。假设有一个潜在的企业主为其将来的经营做什划,目前该企业未发生任何购买设施,租赁办公用房、或者支付年度特许经营费的行为。此时,上述成本尚未沉没。然而从本质上说,这些成本都是不随着企业的产出规模而变化的成本。在短期,从定义出发,至少有一部分成本是沉没成本。作为必然推论,可变成本一定是目前可避免的成本,否则它就是固定成本了。

即使在短期中也不是所有的固定成本都必然是沉没成本这一点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会过分。cartonPerlof(2000,285961)举例说明了短期中所存在可回收的固定成本。一个律师与办公用房的的业主签订了租房合同。房屋每月的租金对于它的企业而言是一种短期的固定成本。假设该律师在数月之后打算关掉律师事务所,或者甚至刚一签完租房合同就想退出这一行业,此时如果他能够将房屋转租出去,或者支付违约金促成原合同失效,那么至少部分的月租金是可以避免的。只有那些不可避免的租金以及违约金部分才是沉没成本。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短期的停业问题还是长期的退出问题,决策者关注的都是只是成本中可以避免的部分。

我们以如下的命题来总结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可回收成本和沉没成本之间的联系。
命题:
(a)总成本可以被如下分解:
总成本=沉没成本十可回收成本=沉没成本(固定的)十可回收的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可回收的)=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b)固定成本由沉没成本和可回收的固定成本构成。
(c)可回收的成本包括可回收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d)在长期中没有沉没成本,但是固定成本随处可见。
(e)在短期中,至少有一些成本是沉没的,还可能有一些可回收的固定成本。

              为什么要区分固定成本与沉没成本?

在前文中我们统一了对固定成本的定义:与产出规模无关的成本。在文献中,沉没成本均被定义为已经不可逆转地交付的成本。如此定义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之后,我们就能够划清两个概念之间的界限,二者之间的关联可以总结如下:
固定成本=沉没成本+可回收的固定成本   (l)

在许多微观经济学的教科书中,人们采用了对固定成本的另外一种定义—固定成本作为已经不可逆转的交付成本,是沉没成本的同义词。对固定成本的这种定义可能会使学生、教员甚至一些教材作者本人产生迷惑。据我们所知,无论它们怎么定义固定成本,几乎所有的流行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从经济学原理的到研究生水平的)都对沉没成本给出了清楚一致的定义。事实上,许多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的教材都花费众多篇幅澄清固定成本与沉没成本的区别。这反映了经济学家们都相信,沉没成本是一个重要概念以及沉没成本和固定成本在经济理论和商业实践中并不相同。例如,在成本科目中起到威慑作用的是沉没成本而不是固定成本,只有沉没成本才具备因其不可逆转的交付而产生的战略效果。并且,不论是对于长期的退出回题还是短期的停业间题,决策都是基于所有可以回收的成本而做出的(包括可变成本和可回收的固定成本),因为沉没成本已经是一个与决策无关的概念。既然沉没成本的概念是如此重要,而且其定义已经明白无误,为什么又要将其称作固定成本,从而引起学生的迷惑呢?

如果用“固定成本”术语来代替“沉没成本”术语,从而在教材中不必出现沉没成本这个术语,情况会是怎样?一些教材正是采用了这种做法。例如,varian(1999553)将固定成本定义为“与产出水平无关的成本,特别是无论企业是否生产都必须支付的成本”。显然,这里的固定成本正是沉没成本。Varian同样意识到了我们可回收的固定成本的存在,并且用“准固定成本”这一术语来表示“那些同样与产出水平无关,但是只有当企业产出水平为正的时候才必须支付的成本”(1999353)。无论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沉没成本的存在性和重要性以及可回收的固定成本本身要求对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名称。让我们按照varian的定义重新构造方程(1),并且与我们的方程加以比较。

我们的定义:固定成本=沉没成本+可回收的成本。
Varian的定义:未命名成本=固定成本+准固定成本。

迄今为止,Varian尚未对我们所定义的固定成本给出名称,所以节约了一个术语。他对固定成本和准固定成本的定义是如此的清晰,二者的区分就一目了然了。如果一个学生(假定是初级水平)从来没有听说过沉没成本的定义,Varian的命名处理是前后一致的。Varian深知沉没成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而且在其他许多与他的教科书竞争的教科书中对于沉没成本的概念有着众多的探讨。于是他不禁在最新的中级教材中添加了一章名为沉没成本的章节(1999353354),试图澄清固定成本与沉没成本的关系。他实际上做的是探讨他所定义的固定成本和准固定成本之间关系,而没有对沉没成本给出定义。不必奇怪,这种处理不仅没有澄清概念,反而在固定成本与沉没成本之间制造了更多混乱。由于沉没成本的概念在所有的文献和微观经济学教材中已经被很好地理解和被明确地定义,将固定成本当作沉没成本的同义词来使用就是使得学生混淆这两个概念的原因。

最后,我们指出,假设固定成本就是沉没成本是错误的。因为可回收的固定成本几乎到处都是。而且,由于沉没成本一定是固定成本,用“与产出水平无关的成本,特别是无论企业是否生产都必须支付的成本”来定义一个术语显得过于冗长,既然我们指的是沉没成本,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称之为沉没成本呢?

总而言之,如果对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做出如下的统一定义,将有助于经济学学生的理解,避免不必要的迷惑。固定成本是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沉没成本是已经不可逆转的交付而且不可回收的成本。在这种定义下,“长期中没有固定成本”这种陈述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教授学生由于长期中所有的成本都是可以回收的,所以没有沉没成本。然而几乎到处都可能有可回收的固定成本。
[如不清楚,参见原文。经济资料译丛2003年第3]

使用道具

藤椅
xyd678 发表于 2009-9-21 00:28:2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固定成本的陷阱

                                                                                       
张树民

   经济学中固定成本的定义存在模糊之处,可以梳理出两个理解。一是根源于马歇尔长短期分析的定义,固定成本是由那些在短期内无法调整其数量的要素带来的成本。一是根源于资本要素技术特征的定义,固定成本是那些在一定的产量区间内不会随产量而改变的成本(用数学的语言,就是对产量的一阶导数为零),正是因此,扩大产量可以获得分摊固定成本的好处。例如,在我看来,所谓专家并不是因为智商高,而是因为学习更有效率,因为他们专业化的使用特定的知识从而导致学习费用被重复使用分摊,学习专业知识的平均成本大大低于非专业人士。


上面的定义侧重于资本要素的特殊性,但理解成本更重要的是考察要素的替代性的用途的收益,这是产生理解和使用固定成本的陷阱的所在。下面区分两种情况,第一,在考察的时期内,资本要素不具有替代性的用途(专用性资本),或者说无法实现替代性用途间的转移(短期的一个扩展理解),那么这时固定成本为零。由此产生的一个替代概念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可以定义为会计成本减去机会成本)。第二种情况,在考察的时期内存在可以实现的替代性用途,这时固定成本不为零。

对这两种情况的混淆导致了错误的认识,直接结果就是在经济学中充斥着各种符号,但却无法解释行为。下面举经济学中的两个例子说明这一问题的影响。

第一个例子是标准教科书中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均衡分析,这里存在着两个错误,一是继续生产的条件分析,一是短期供给曲线分析。标准理论认为亏损条件下,继续生产的条件是销售收入能够弥补可变成本。错误是这样发生的,如果这时的固定成本为零,那么继续生产的条件没有错误,但这时可变成本和总成本相同,厂商并不亏损。亏损是会计概念上的亏损。而如果这时的固定成本不为零,则意味着存在替代性的用途,那么理性的行为必然是把资本要素投入最佳用途。综合以上的分析,结论是:继续生产的条件必然是经济利润为非负。实际上,理性的人进行边际决策,经济利润为负的行为无论如何不可能理性的存在。错误发生的原因在于分析过程中机会成本和会计成本的概念混淆在一起。以此为基础,短期供给曲线被认为是平均可变成本上面的边际成本曲线也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平均成本曲线上面的边际成本曲线。


我们并不清楚这种错误在经济学中发生的起源,但两个重要的经济学大师却从来没有犯这种错误,他们是芝加哥大学的价格理论大师Milton.FriedmanGeorge.Stigler。下面我举斯蒂格勒的例子说明正确的运用。在产业组织研究中,斯蒂格勒提出了被广为应用的进入壁垒的定义,根据他的定义,许可证是进入壁垒,因为它会导致新厂商承受而老厂商不需承受的成本。如果购买许可证都需要发生明显的费用、或发生寻租费用,为什么老厂商不需承受这笔费用呢?原因就在于,老厂商在这个行业存在的条件是拥有许可证,从而购买许可证的费用已经完全沉没,许可证作为生产要素对老厂商来说,机会成本为零。但对新厂商而言,在面临是否进入的选择时,这笔费用是机会成本。正是因此才产生了新旧厂商的成本差别,许可证才构成了斯蒂格勒意义上的进入壁垒。


下面我来说明讨论这一问题的意义。在我看来,经济学的研究存在三个世界:一部分人在从事纯理论研究(相当于数学中的1+1是否等于2这种问题);一部分人在选择约束条件,提出假说,解释现象;还有一部分人则在发现复杂世界当中现象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是科学研究中的现象。通过固定成本的例子,我想说明的是:经济学是解释世界的工具,只有在解释世界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和发现其问题。


第二,经济学的科学性并不取决于是否披上了数学的外衣(有人在大力倡导经济学的数学化),也不取决于与现实世界的接近程度(有人在大力倡导经济学研究中引入社会文化等因素,这种人会因为今年的诺奖的颁布而欢欣鼓舞),经济学的科学性的判断服从于科学性的一般标准,即被确凿的事实检验的程度。从而这一学科的科学性的进程是开始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经济解释的潮流。

第三,科学的可验证性要求概念必须清晰,模糊不清的概念因为可以随意解释而与相矛盾的事实一致,从而使验证失效。固定成本就是一例。当我们无法处理理论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人们轻率的通过混用机会成本和会计成本而寻找解脱。

第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解释行为只能运用机会成本,克服试图用会计成本解释行为的企图。举个例子,去年开始,中国股市开始进入熊市,我的股票全部亏损,只到现在,我从未作出调整。如何解释我的行为呢,是因为我总是想到卖出去就会亏损吗?经济学的初学者也知道当时的购入价格是会计成本。由此,我想说的是,经济学的原理真的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是的,又有谁,能逃出理性的约束呢?
固定成本的陷阱就是把经济学作为智力游戏,而从未试图透过概念、曲线看世界的陷阱。最后,让我用20年前张五常教授在香港大学经济讲座就职演说的内容结束本文:让我们做经济解释的弄潮儿。
http://www.tiandaocn.org/explore/explore_more.asp?nplShotI

使用道具

板凳
xyd678 发表于 2009-9-21 00:53:1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3  微观经济学中的“哥白尼现象”
                  ——对微观经济学中一个理论谬误的批判和纠正
                                   杨绍政
                               贵州社会科学  2 0 0 8年11月
中文摘要:流行教科书中“企业短期生产停止营业点在SAVC的最低点和企业短期供给曲线在SAVC最低点以上的SMC曲线”的结论,象“哥白尼现象”中的“地心说”理论一样,虽然流行甚广,但却是错误的。这些错误来源于对历史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混乱认识。更来源于整个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混乱。纠正这个理论谬误,构建逻辑统一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要求我们坚持资源稀缺性和稀缺资源的选择性用途这两个理论硬核,将以此为基础内生得出的机会成本的成本范畴始终连贯统一地用于微观经济理论体系的分析,将避免流行教科书的理论谬误,保持微观经济理论的逻辑严谨性。
关键词:固定成本 沉没成本 机会成本 稀缺资源
                                           一、 引言
人类知识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现有理论的证伪。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中有两个典型案例举世闻名。一个是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上同时抛出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同时落地的公开实验演示,证伪了到当时代为止的社会公众普遍深信不疑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命题:重量不同的物体,落地过程中下落速度不同,较重物体的下落速度大于较轻物体。另一个是哥白尼否定当时代“地心说”理论,提出了现在科学界和社会公众所普遍接受的“日心说”理论。这两个案例说明现在我们接受的理论,都是在历史上证伪流行的旧理论,逐渐改变人们对流行旧理论的迷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理论被学界和公众所接受,才实现了知识的增长。
在经济学界,中外流行的绝大部分教科书中,存在一个类似“哥白尼现象”的理论谬误——即企业的短期停业营业点的条件是 。在 时,企业亏损,但是照样会生产。因为继续生产除了弥补可变成本外,还可以弥补部分固定成本。如果不生产,企业连一部分固定成本都收不回来,企业的亏损将比继续生产时导致的亏损更严重。因此,理性的厂商会选择较小的亏损,即亏损,但继续生产。这样的理论逻辑出现在绝大部分全球流行的国外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上,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瓦里安的《中级微观经济学》、萨谬尔森的《经济学》等;也出现在几乎所有国内现有《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如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尹伯成的《西方经济学》、宋承先的《西方经济学》、柴咏、杨伯华的《西方经济学》、吴易风的《研究生用西方经济学》等等。这些教材几乎被全球的经济学学子所使用,这些经济学学子以及由这些经济学学子成长起来的经济学学者、经济学家几乎均接受了这样一个貌似真理的谬误。可见这个谬误在经济学界的影响不亚于地心说对当时代公众的影响。
如果这样的理论谬误仅仅是一个枝节性的小错误,那么笔者认为就没有必要花费这样的长篇大论来研讨和纠正它。但是,在笔者来这个理论谬误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不纠正,会出现以下严重后果:1、由于这个谬误的存在,使得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选择性学科的内存逻辑存在割裂和自相矛盾;2、导致对经济学中成本理论的混乱认识;3、导致了企业生产决策理论分析的逻辑错误。这个谬误对微观经济学理论已经产生了致命的伤害,其影响又如此流行和普及,反驳它、推翻它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
自1950年以来,在中国微观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停滞近30年。19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日益深入。我有幸能在这一进程中从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更庆幸的是,通过自己的勤奋思考和不懈的努力,发现了这个经济学中的“哥白尼”问题。作为一个在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刚刚起步的中国的一名学者,我为自己能发现这样的问题而欣慰。
论文分为六部分:一、引言。二、现有流行教材对这个谬误的详细分析。三、对微观经济学合符逻辑的理解。四、对谬误的反驳。五、对现有的文献讨论的评述。六、结论性评语。
                               二、 现有流行教材对这个理论谬误的分析思路
我选择在全球最流行的萨谬尔森等著的《经济学》和国内最流行的高鸿业主编的教材《西方经济学》作为代表来讨论。其它的中外教材对这个谬误的论述基本相同。
1、企业短期成本的分类
从总成本的角度,企业的短期成本分为短期总成本(STC)、短期可变成本(STVC)、短期固定成本(STFC)。三者的关系是:STC=STVC+STFC。
从平均成本的角度,企业的短期成本可分为:短期总平均成本(SAC)、短期平均可变成本(SAVC)、短期平均固定成本(SAFC)。它们的关系为:SATC=SAVC+SFC。
2、企业的生产决策
企业生产决策有以下五个阶段:
、MR=SMC,P>SAC时,厂商的短期利润最优化产量能给企业带来为正的经济利润,企业获利,要生产。
⑵、MR=SMC,P=SAC时,厂商的短期利润最优化产量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润为零,企业要进行生产。原因是虽然企业的经济利润为零,但是它的短期总成本包含正常利润,也即所有投入要素的收入均计入到SAC里面。

(3)MR = SMC ,SAVC < P < SAC时,厂商的短期利润最优产量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润为负值, 企业仍要生产.原因是如果不生产,企业就将完 全不能弥补固定成本;如果生产,企业虽然亏损,但可以弥补部分固定成本,企业生产时的亏损就 将小于不生产时的亏损.

(4)MR = SAVC ,P = SAVC
,厂商短期最优化生产产量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润为负,同时, 果生产只能弥补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完全无法弥补,如果不生产,企业的固定成本同样也完无法 弥补,因此在停止营业点,生产和不生产是一样 .


(5) MR = SMC , P < SAVC ,企业不生产。原因是企业的短期利润最优化产量不仅不能弥补全部的固定成本,而且连一部分可变成本都得不到弥补,不生产的亏损小于生产时的亏损。


综合上述五种情况,在流行教科书看来,企业的生产决策的条件是:SMC = MR ,PSAVC


以上部分就是以萨谬尔森、 高鸿业教材为典型代表的中外流行教科书的大致相同的理论表述。然而,这样的理论表述却是错误的。错误的根源是对微观经济理论硬核的错误解读。微观经济理论的硬核是作为一个面向未来决策的选择性学科,企业成本必须从机会成本角度来界定和理解。对这个错误的理论表述和根源的反驳分析将在第四部分进行。在下面部分即第三部分,笔者将讨论微观经济学作为内在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表述。(接下)


                                  

使用道具

报纸
xyd678 发表于 2009-9-21 01:04:0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三、 逻辑自洽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
在对这个理论谬误进行反驳之前,我们有必要分析清楚微观经济学理论的自洽逻辑。经济学本质上是研究稀缺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人们对不同物品的效用水平评价不同。在满足人们多样化消费时,每一个消费者都存在一个能使消费者效用水平达到最大水平的最优商品组合。生产这些商品组合的资源是有限的,一种资源在生产多种商品的选择中产生了成本(机会成本) 。可以说如果没有资源的稀缺性和一种资源用于多种可能的商品生产,就不会产生经济学,成本问题也不重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非优化配置区别的重要性将意义不大。资源的稀缺性和稀缺资源的可能多种用途的选择性使用构成了微观经济研究的理论硬核。以此为基础,在优化资源配置中,成本问题就变得非常重要。既然有选择,就必然有代价。这个代价是放弃的资源用于另外一种用途的收益,即机会成本。既然是优化配置,那么资源的选择性用途的收益必然高于其替代性用途的任何一种用途的收益。因此资源利用的成本均是用机会成本(即资源利用时,其替代性用途的收益)来表示的。如果经济学是面向未来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决策研究的学问,那么在经济学的研究中机会成本就将是经济学研究中考虑的唯一重要成本。经济学中所有的与决策研究相关的成本就都应当由机会成本来表示。如果某一成本不是用机会成本来衡量的,那么这一成本将不会进入经济学研究的视野。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理解经济学中所出现的成本,是稀缺资源和资源的多种替代性用途这两个理论硬核的逻辑必然结果。如果经济学中出现的某一个成本没有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界定,那么这个成本的界定就与这两个经济学的理论硬核相矛盾,必然的结果是致使整个微观经济理论分析体系的自相矛盾和逻辑混乱。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理解教科书及经济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成本。显成本和隐成本是企业生产成本的两个组成部分。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付。这个支付就是厂商支付的与生产要素数量乘以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价值相等的货币现金。从机会成本角度讲,就是企业可选择拥有这笔现金,也可选择拥有与这笔现金相当的要素。企业选择了拥有要素的机会成本就是所放弃的这一货币现金,这个机会成本就是显成本。隐成本是指厂商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由于是自用要素,不存在市场交换,但这部分成本必须是这些要素在替代性用途的收益,即自用要素的机会成本来衡量。自用要素的这个机会成本被称为隐成本。
从另一个角度,企业的生产成本又可以被分为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也是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进行理解。即短期成本是在存在至少一部分投入要素不能随产量变动而调整的时期内,进行生产所投入的所有要素的机会成本的总和。长期成本是在所有的生产要素均可进行调整的时期内,企业进行生产所投入的所有要素的机会成本的总和。
由于研究的需要,笔者在此详细讨论短期成本。短期成本主要包括两部分: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不变成本是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投入的不变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即不变要素在替代性用途的收益。理解不变成本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它是短期内不变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而不是不变要素所支付的成本。不变要素所支付的成本是会计成本的范畴,它指过去时间内发生交易所支付的成本,如货币现金等。会计成本不能简单地计入经济学成本中。不变要素的机会成本是指这一生产用途的不变要素的替代性用途的收益。如果不变要素的机会成本刚好就等于厂家对不变要素的支付,那么不变要素的经济成本度量和会计成本度量就相等,但这种相等是偶然的,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不相等,比如,不变要素的机会成本小于不变要素所支付的代价,那么在经济学分析中,就要使用不变要素的机会成本来度量不变成本,而不是使用企业对不变要素的支付,这个历史成本来度量。原因很简单,过去发生的事情,如果已经过去,对现在决策没有任何影响,那么就不需要考虑这个发生的事情。具体到我们讨论的问题,厂家对不变成本所支付的成本已经发生,在现阶段决策中,企业需要考虑的是不变要素现在的机会成本,而不是已经发生的对不变要素所支付的成本。(2)沉没成本,当企业对不变要素所支付的成本高于不变要素的机会成本时,实际计入经济成本的是机会成本,而不是已发生的支付,二者的差额就称为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在过去发生支付时,具有为正的机会成本,但是在作决策以后阶段的时点上,它的机会成本为零。因此,沉没成本表示过去已经发生的,但在作决策时机会成本为零的那部分成本,沉没成本本质上属于历史成本(会计成本)的范畴,而不属于经济成本的范畴。
短期可变成本是企业在短期进行生产时投入的可变要素的机会成本,即投入要素的市场评价。这个概念相对容易理解。笔者在前面讨论显成本时的例子与这里的理解相似。
这样,短期成本就是不变成本和短期可变成本之和,它们都是从机会成本角度来加以理解的。这样从机会成本角度来理解的所有经济成本的概念将与前面所述的微观经济理论的理论硬核逻辑连贯一致。
在从机会成本角度度量所有经济成本的条件下,企业短期生产决策理论分析只能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SMC = MR ,P > SAC时,企业的短期利润最大化产量水平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润为正,企业生产。
SMC = MR ,P = SAC时,企业的短期利润最大化的产量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润为零,此时企业生产能够弥补所有的用机会成本衡量的不变成本和短期可变成本,如果企业不生产,企业不能获得经济利润,却也能够弥补用机会成本衡量的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因为企业不生产,企业的不变要素和可变要素均可在其替代性用途中获得收益。这样,这个条件就成为了短期企业的停止营业点。企业生产与不生产都是一样的效果。
SMC = MR ,P < SAC时,企业停止生产。原因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企业继续生产,它将亏损;如果企业停止生产,它将不会亏损。因为停止生产,企业即不会支付可变要素的成本,也不会支付不变要素的成本;相反,如果继续生产,企业既要支付可变要素的成本,也要支付不变要素的成本,并且产品的收入却不能弥补这两部分成本之和。因此,理性的企业决策者会选择不生产。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企业短期生产决策的条件是:当 SMC = MR ,P ≥SAC 时,企业进行生产。这个结论的得出是在满足整个微观经济理论内在逻辑自洽的基础上内生获得的。它是一个可靠的结论。但是这样的结论却和现阶段以来全世界流行的教科书的结论相抵触。前文已经论述了这些教科书的论证过程及其结论。
                                                        四、 对当今以来流行教科书谬误的批判
  在上一部分的分析中,笔者得出了 “企业在短期生产停止营业点是 SAC曲线的最低点,而不是SAVC 的最低点” 的结论。
前面讲了与微观经济理论内在逻辑自洽的是SAC、 SAVC、 SAFC都是相应投入要素在企业生产中的机会成本。产品的价格低于 SAC ,如果生产,那么企业只能获得负的经济利润,存在亏损;如果不生产,那么企业没有相应的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损失,即经济利润为零,企业处于盈亏平衡点。因此理性的厂家决不会在 SMC = MR , P <SAC的条件下生产。既然这样,那么根据我们的分析逻辑,停止营业点为 SAVC 的最低点,企业具有在 SMC = MR ,P≥SAVC 条件下生产必然是错误的。
如果要在 SMC = MR ,P≥SAVC 条件下生产,那么只有当SAFC为零,此时SAC与SAVC 重合。这时就不存在SAC与SAVC 两条曲线的分离。这种情况表明 SAFC全部为沉没成本。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也得不出企业亏损,都要生产的结论。因此,此时企业生产的经济成本只有可变成本,只要当 SMC = MR , P ≥SAVC 时,企业就有经济利润,肯定生产。但是,这也丝毫不能说明会存在企业的经济利益为负,企业却要继续生产的现象。这说明企业在经济利润为负的条件下,继续生产的结论是错误的。
既然上述两种情况都表明流行教科书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导致错误的根源在哪里呢? 这个谬误成立的根源在于机会成本为零的不变投入要素的沉没成本与用机会成本表示的可变成本进行加总。于是就产生 SAC1 = SAVC + SAFC1。根据这样的分析,企业在短期生产决策时就必然会产生标准教科书所分析的企业虽然亏损,但却要继续生产的结论。
当 SMC = MR ,SAVC < P < SAC1 时,流行教科书认为,当企业实现最优化产量时,企业 SAC1大于 AR ,企业亏损,但这时如果不生产,由于不变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为零,因此不生产将导致固定要素的历史成本全部无法弥补,而生产却可以致使弥补部分历史成本。这样就出现了 “亏损却要生产” 的结论。
但是根据逻辑自洽的微观经济理论分析,在固定要素只存在沉没成本而机会成本为零时,企业进行生产并没有亏损。流行教科书的分析存在致命的逻辑缺陷。
首先,历史成本和经济成本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范畴。历史成本是度量过去经济实际发生的成本,而经济成本是度量现在以及未来决策时进行抉择的机会成本。这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例如,历史成本很高的资产或物品,其现在或未来的机会成本很低或为零。过去购买的机器100万元,放在仓库长期闲置,现在成为废品,其机会成本为零,难道还要说这个废品机器的成本为100万元?
其次,性质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所度量的产品价值根本不可能加总。用 SAFC1 表示短期固定要素的沉没成本,即会计成本,以区别于前面用机会成本表示的 SAFC。
固定成本用历史成本来度量,可变成本用机会成本来度量,不同的度量值怎么可以加总呢?就象1斤盐巴和2米布的加总一样,这岂不是荒唐的事情。而标准教科书的逻辑就是将这样的荒唐事情融入到了它的企业短期生产决策的分析中。只有将两个不同的成本度量方法度量的量错误加总,才会产生教科书中的结论和理论逻辑。只要回归到使用机会成本来度量不变成本,教科书的错误就将自然显露。正如我们前面的分析,如果固定成本的机会成本为零,那么就根本不存在固定成本曲线,也就没有亏损一说的解释;如果固定成本的机会成本就是和以前的成交价格(历史成本)相等,那么企业永远不可能在SAC曲线最低点以下进行生产。自然也没有标准教科书的亏损却要继续生产的结论。
如果这个谬误仅仅只是在企业短期生产决策和短期供给曲线推导的局部性、 枝节性的问题,那么我们的问题就到此止步,仅仅纠正这个谬误就可以了。在笔者看来,教科书中的企业短期生产决策理论分析的谬误根源于将两个根本不同的成本概念范畴混为一谈,更深层次的根源在于没有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硬核统一整个微观经济理论分析。
在第三部分,笔者论述了基于稀缺资源和消费者多样化需要而产生的资源在多种生产用途中的选择,将逻辑内生地使用机会成本的概念范畴分析经济成本,其他的成本范畴,如历史成本、 沉没成本、 会计成本等成本将不会存在于经济理论的分析中,这是微观经济学理论逻辑自洽的内生要求。但是,在教科书的分析中,谬误的根源在于将历史成本与经济成本相混淆。历史成本和经济成本的混乱认识将回推到经济学的基本命题的矛盾逻辑— —  那就是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要考虑资源使用的机会成本,而且还要考虑其历史成本。这是和经济学优化配置仅需考虑机会成本的思路根本冲突的。这样的冲突最终将致使微观经济理论体系陷于自相矛盾中。因此企业短期生产决策和短期供给曲线的理论混乱不仅仅是它们自身的混乱,而是根源于对历史成本和经济成本的混乱理解和使用。更重要的问题是,这样的严重后果将使整个微观经济理论分析体系逻辑混乱。而纠正这个谬误及其危害的出路,就是放弃历史成本,始终坚持用机会成本来理解成本和将这样的理解贯穿于整个微观经济理论分析。使用机会成本的概念分析企业的短期生产决策,在第三部分已经作出了论述。(接下)
      

使用道具

地板
xyd678 发表于 2009-9-21 01:08:3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五、 对 “现有文献对这个谬误的批判” 的述评
现有文献对这个谬误的讨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坚持这种谬误,根本就认识不到或对谬误熟视无睹。这主要体现在现有流行的教科书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前文已经详细讨论过了,在此不作讨论。另一种是发现了成本、 短期生产决策和短期供给曲线理论错误,从而试图加以纠正的文献。我们将专门详细讨论这些文献对这个谬误的批判和纠正的贡献及其不足,同时指出和这些文献相比,我们的贡献所在。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首先当推罗森和卡茨。 他们在其教科书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 的论述中,始终坚持了按照机会成本的原理来讨论整个微观经济理论问题。这本书在笔者看来是迄今为止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经济理论体系逻辑一致的最好范本。但是这本书对其他的教科书的谬误及危害只字未提,导致了其他包含了谬误的教材还在影响着全球绝大多数经济学学子和未来的经济学专家,而且不批驳这个谬误,也使得这个问题无法在学术界引起讨论和足够的研究以纠正这个问题。
已经认识到这个谬误的文献主要有两篇文章。一 篇 是《再 论 固 定 成 本 与 沉 没 成本》 ,另一篇是 《固定成本的陷阱》 。《再论固定成本与沉没成本》 一文中,作者认为企业的总成本等于沉没成本加可回收的固定成本加可变成本。作者对沉没成本、 可回收的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的定义的理解和学界普遍接受的定义没有区别。沉没成本是指 “成本在某一时点上被不可逆转地交付,在随后的一段时期中它是沉没的” 。可回收的固定成本是指 “成本在某个时点上不是不可逆转地交付,在随后的一段时期中,它是可回收的” 。固定成本是指 “某一成本与产量无关” 。可变成本是指 “某一成本随着产出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但是将这些成本简单地加总表明作者对这些成本概念理解的一知半解,进一步加剧了而不是纠正了这个谬误。
首先,企业的成本在经济学的分析中是统一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衡量的,而作者加到企业总成本中的沉没成本是不可逆转的,不可回收的成本,这种不可回收的成本的机会成本为零,机会成本为零的沉没成本是历史成本,是不进入作为经济分析的企业成本的。而作者却刚好将它加入企业成本。这表明作者没有把握企业经济分析中成本概念的精髓。
其次,将历史成本和机会成本简单相加,就相当于将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相加一样滑稽可笑。解决的办法是既然沉没成本的机会成本为零,那么就应将零与可回收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相加。这样不仅在长期中没有沉没成本,而且短期中也没有沉没成本。
再次,沉没成本不进入经济分析的企业成本,企业的固定成本就是可回收的不随企业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而作者无法区别成本、 历史成本和机会成本,虽然作者正确地指出将固定成本假定为沉没成本是错误的,但他却错误地认为固定成本等于沉没成本加上可回收的固定成本。
在 《固定成本的陷阱》 一文中,作者正确地指出了固定成本是用机会成本来度量的,在固定成本的机会成本为零时,可变成本就是总成本,继续生产的条件是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企业短期供给曲线是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而不是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并且正确地指出传统教科书发生错误的原因是混淆了会计成本和经济成本。作者的分析正中要害,对传统教科书的逻辑谬误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但还存在许多缺陷。
首先,正因为没有指出历史成本和机会成本不能相加,所以,当作者得出 “短期厂商供给曲线在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的结论,会让人们误认为是历史成本的固定成本与机会成本的可变成本相加得出的企业总平均成本最低点以上的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但是,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
其次,作者没有将传统教科书对历史成本和机会成本的的混淆纳入整个微观经济体系进行整体思考。如果纳入微观经济学整体思考,就会发现这样的混淆和谬误将造成整个微观经济体系的逻辑混乱。
本文的分析就是在对现有这些文献的吸收和批判的基础上,从整个微观经济理论体系内在逻辑统一的思路角度来系统批判这一谬误为根源及其影响以及我们纠正这一谬误对构建逻辑自洽的微观经济理论体系的贡献。
                          六、 结论性评语  
流行教科书中的企业短期生产理论和短期供给曲线的结论是错误的。这些错误来源于对历史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混乱认识。这种混乱认识将导致整个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混乱,从而损害了微观经济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到目前为止,对这个理论谬误及其严重危害还没有充分的认识,这样的理论谬误到现在还在被传授给全世界绝大多数经济学学子。纠正这个理论谬误,构建逻辑统一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要求我们坚持资源稀缺性和稀缺资源的选择性用途这两个理论硬核,将以此为基础内生得出的机会成本的成本范畴始终连贯统一地用于微观经济理论体系的分析,可以避免流行教科书的理论谬误,保持微观经济理论体系的逻辑严谨性。
参考文献:
[1 ]萨谬尔森   经济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2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罗森、 卡茨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4 ] X. Henry Wang (University of Missouri - Columbia)and Bill Z. Yang ( 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 - Statesboro) ,2001 , “Fixed and Sunk Cost s Revisited”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Volume 31 , No. 2 ,Spring 2001
[5 ]张树民    固定成本的陷阱

使用道具

7
猫爪 发表于 2009-9-21 01:12:2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本文的分析就是在对现有这些文献的吸收和批判的基础上从整个微观经济理论体系内在逻辑统一的思路角度来系统批判这一谬误为根源及其影响以及我们纠正这一谬误对构建逻辑自洽的微观经济理论体系的贡献。

好长的句子啊~~~~~~~~~~~

请记住,猫科动物只有四个指头,所以没有中指~~~~~

使用道具

8
xyd678 发表于 2009-9-21 01:24:3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版主好,这种长句子确实反映了作者的文字水平啊。

使用道具

9
xyd678 发表于 2009-9-21 01:42:1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有一个问题:
历史成本(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范畴,不能相加,是对的,
例如,总成本不等于可变成本+固定成本(会计成本)。

但为什么“沉没成本可以定义为会计成本减去机会成本”?  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可以相减?

使用道具

10
血荐轩辕 发表于 2009-12-7 21:20:4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分析的很精辟,但是限于自己的知识面,还是有些地方没有搞懂。去请教自己的经济学老师去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 22:20